多元化預防衰老活動有助減低衰老狀況
逾8成「前期衰老」長者逆轉為「非衰老」


 

 

研究所最近聯同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發表一項干預研究,成功驗證已踏入前期衰老的香港長者可透過參與多元化預防衰老活動,提升身體和認知功能與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研究發現參與運動、認知訓練和棋盤遊戲等多元化預防衰老活動後,長者的綜合衰老評估分數明顯降低,逾8成參與長者的「前期衰老」情況得以逆轉至「非衰老」。

請按細閱研究發佈會詳情

 



長者學苑


 

 

研究所近來獲安老事務委員會撥款在中大成立「長者學苑」,讓長者可以參加多元化的活動,體驗在校園環境學習,促進跨代共融,達致豐盛多采的晚年。學苑將舉行一系列活動,敬請留意日後在研究所的網站及社交平台上發佈的消息。
 



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已於2020年1月成立「 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致力研究及改善香港的健康公平狀況,並與亞洲地區的團體組成網絡,促進區內的健康公平研究和交流。老年學研究所會與「 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攜手合作,透過研究及計劃項目,促進長者的健康。
 


免費網上護老課程
(第四課: 防跌耆妙法,路遙皆可達)

 
 

 

日期
Date
由2019年12月30日開始
Starting from 30th Dec, 2019
  
時間
Time
隨時
Anytime
  
地點
Venue
隨地
Anywhere
  
對象
Target
對長者常見健康問題有興趣人士
Interested parties in common age-related health issues
  
名額
Quota
不限
No quota
  
報名方法
Enrollment method
www.cadenza.hk/e-tools
 
  
截止報名日期
Enrollment method
沒有
N.A.
  
查詢
Enquiry
cadenzaetools@cuhk.edu.hk
 
  

活動花絮
Activities highlights

弎香雅聚 分別於2019年12月及2020年1月舉行了兩場聚會,以下是參加者的感想:

報導文學與底層社會2019.12.13 -- 張曦彤

這次舉辦的讀書會內容非常豐富,邀請了黎苑姍博士為我們講解何謂報導文學。報導文學是新聞報導的一種。報導文學與文學最大的分別為,報導文學的內容必須有札實的查考報導,輔以文藝的寫作方式,把極具新聞性和社會意義的故事呈現眼前。每一條寫進書裡的資訊,作者都要查核,不像一般文學作品一樣有天馬行空的空間。其中,關注底層社會的報導文學,不單有文藝價值,同時深具社會關懷,在展現出鮮為人知的社會真象時,亦透視了形塑底層社群的艱難人生的結構原因。

這次讀書會黎博士為我們帶來了三本由資深的新聞工作者歷經長年調查採訪而成的作品。分別是由他編寫的《公義的顏色: 王惠芬與少數族裔的平權路》、林立青的《做工的人》及白曉紅的《隱形生產線》。這三本書透過作者的採訪或親身經歷,向讀者分別揭示了香港、台灣及英國的弱勢社群所遭受的差別待遇。這些作品讓我們在欣賞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扎實的採訪之餘,亦了解不同社會的弱勢社群和勞動階層的現況。另外,在介紹《公義的顏色: 王惠芬與少數族裔的平權路》一書時,黎博士分享了他採訪王惠芬女士的點點滴滴。提及到訪問內容雖然都是受訪者作社工的親身經歷,但也會把受訪者所講述的小心求證。

透過黎博士的分享,讓我深深感受到,原來就算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小區,如果我們不去了解,我們永遠都不會明白社會的弱勢社群和勞動階層正承受著不一樣的生活。而我一直以為自己身處於一個文化共融的香港裡,不同社群都能得到公平的對待,但原來他們的聲音很多都不被重視,我們一直都做得不足夠。

 

香港華人喪葬禮俗知多少2020.1.10 – 林善如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如何坦然面對和經歷這些階段,是一種高深而實在的學問。作為一名年青人,「死亡」這個階段確實有些言之尚早,在生活中較少談論。惟透過修讀老年學、「賽馬會安寧頌」社區安寧全人照顧課程和參與相關的生死教育講座,我才開始接觸多了。例如,我曾經多次翻閱抑鬱症與死亡的關係、生死權利和安樂死的資料,了解到精神健康與死亡息息相關,尤其是長者的自殺率更是較其他年齡層為高。

眾所周知,華人社會比較忌諱談及死亡,盡量避而不談,畢竟死亡多是令人悲傷哀痛的。然而,我選擇和母親談論死亡,認為及早了解對方的生前死後想法也是很重要。例如,當我參與了「晚期照顧」公眾諮詢及研討會後,我知悉了有關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家居處離世的立法建議,亦明白到安寧照顧的重要性後,我會與母親分享所聞和討論香港與台灣的喪葬禮俗處理形式。而今次參加「弎香雅聚: 香港華人喪葬禮俗知多少」,更是給予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平台,講者彭博士深入淺出地講解有關香港華人喪葬禮俗,確實令我獲益良多。例如,自六七暴動後,香港沒有死者遊街的儀式,但並非法律不容許。而90年代至千禧年後,殮、殯和葬的儀式也受到社會制度、經濟和社區建設等因素而遂漸簡化。譬如有些人不再提及解慰酒和纓紅宴,喪禮過後,只是簡單聚餐。尤其因為香港人非常重視時間和效率,生者不是忙於上班,便是忙於上學,往生者的喪禮後事便被迫「清單化」,更莫說通宵守夜。從彭博士的分享,原來這些儀式背後都有其意義,但隨着年代而流失,實在是很可惜。

 


HKSEC Focus Group – Sensager: VR Dementia Rehab System (Queenie So)
日期: 2020年1月21日 

「耆萃匯」對於有志於服務老年社會的創業者而言,是一個取得第一手用戶資料的絕佳平台。參與本次 focus group 的長者們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與腦退化症患者密切接觸,更曾專業研究該疾病及有關案例。經過一小時的對談,我不但驗證了一些猜想,更被啟發如何進一步以用戶為本的心態完善商業模式與服務內容。當項目逐步落地營運,這些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前輩也將會是我們寶貴的導師與拓展服務覆蓋面的鑰匙。